|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從社會學角度看社會>、<音樂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8 years, 3 months ago

專題講座參與一:從社會學角度看社會

演講者:潘美玲老師(元智大學社會系教授)

主辦單位:林麗雲老師

時間地點:11月21日LF314

 

摘要

 

所謂社會學,其實就是一種嘗試去了解社會的努力。要從社會學角度看事情,首先,「去熟悉化」是一個重要步驟:必須知道習以為常的事情並非都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習慣風俗的產生經常是受到積年累月的流傳而形成;社會學就是要使人跳脫自己或週遭給予的限制框限,能夠適時去質問,找出「禁忌」的根源,避免自己再成為下一個「複製體制」的人。由於媒體的傳播速度之快之大,避免「複製體制」特別是身為新聞工作者不能不小心的。

 

其次是「對真相的揭露」:某些團體會傳播持有的利益予以合理化的各種見解,這些見解常常有系統地扭曲社會實體,舉例來說,女性經期不可進入廟堂,因視為不潔,其實探其根源只是父權意識形態的產物,為了使女性被隔絕於權力核心之外的一種見解說辭,從社會學角度看社會,就要自覺社會實體的真相,不一味順從所謂社會價值或常規,而捨棄某些群體與生俱來的權利。

 

最後,新聞工作者還要經常自省:是否習慣性將社會和結構的問題歸因於個人的不良行為與道德。其社會學的立論基礎是認為社會先於個人而存在,經驗的複雜性不應被輕易簡化,因此不可尋求簡單容易的答案。

 

心得

 

潘老師對於新聞的觀察角度不同於以往課程的切入點,這次演講是非常有系統性的探討新聞記者常犯的錯誤:總要挑一個最簡單明瞭的「犯人」,來讓報導有個你我都滿意的結束。就像事件的發生人人都想要答案,以求安心,而記者便是習慣給個似乎合理的原因,而讓複雜的性問題讓單一個人來承擔原罪,這是極不負責任的風氣。

 

探討禁忌的根源也令人印象深刻,意識形態在說辭成為習俗過程中層層的包裝,變成了看似不可挑戰的權威。而社會學者或新聞工作者能夠挺身而出扮演偵探般的角色,抽絲剝繭去揭露背後代表的實體,對於社會是具極大意義的。

 

社會學家所做的事只在提出問題,非製造答案,當然看事物的方式難免過度理想化,在目前社會文化輿論包袱仍沉重封閉的情形,破除意識形態限制的理想大多還是處於「一種自由表達意見」階段。而新聞工作者是否有可能成為介於學者和實踐家之間的角色,我想多思考一下社會學對弱勢群體的尊重,會很有幫助的。

 

 

專題講座參與二:音樂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

演講者:黑手那卡西陳柏偉、劉自強、王明惠、莊育麟

主辦單位:林靜伶老師

時間地點:12月14日LF118

 

摘要

 

黑手那卡西成立於1996年,是由幾個工會組織幹部、秘書、成員所組成工人樂隊。究其背景在1984年美國要求台灣通過<勞動三法>,1987左右台灣有意識者開始組織工會,之後所進行的工會抗爭活動中,如新光紡織、1992年的基隆客運罷工抗爭等,改編名曲、軍歌變成抗爭歌曲,成為社會運動中凝聚人氣振奮人心的重要形式。

 

其中團長陳柏偉在大學時代便開始創作,抒發對於文大董事動用校資源參選的不滿,寫出<笑死人>一曲來諷刺教育單位體制與資源濫用;1995年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工倒閉,激起<福氣個屁>一曲在工會抗爭一再流傳;而源自韓國「光州事件」的抗戰歌,蘊含堅毅的抗爭精神和激情,不但有桃園機場聯誼會等工會引用改編成<勞動者戰歌>,作為集會時的激勵士氣歌曲,更成了所謂亞洲國際歌,不分民族國籍,顯現長遠卻艱辛的社會運動,使人堅定意志的「音樂」不可或缺。

 

心得

 

對於正在參與社會運動的行動者而言,我們能想見一首令人振奮的歌曲帶來的力量之大。歌曲中經常用諷刺或詼諧中帶有無奈的語言,唱出推動社會運動執行抗爭行動者的心聲,這是一種支持的力量。

 

另一方面,對於抗爭主題涉入不深的人,以我自己來說,則是藉由音樂來進一步認識抗爭事件的處境,通常從感性的情緒是較容易放下心防去支持某些意見的。因此我認為音樂再社會運動中,也扮演一種說服的方式,不僅加強說服參與者意志,也說服其他人認同其理念。

 

再者,音樂的無遠弗屆,更是跨領域、跨階級、跨文化的絕佳工具,跟電影有類似的效果,然而音樂卻是更方便在各種情境場合發揮的。音樂也是潤滑劑的角色,讓生硬的社會運動添加柔性或感情元素。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