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調查新聞學與公共新聞學改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8 years, 4 months ago

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

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之摘要

 

 

 

起因篇:

 

這一篇論文主要是在探討,「調查新聞學」、「公共新聞學」這兩個在新聞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主要在美國所誕生的兩種不同的概念或是新聞實踐方法的分析。

之所以會產生這兩種理念的交流或是互相批評,主要是因為當時亦或現在,媒體的角色似乎已不在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這主要是因為民主政治在公關介入和政治娛樂化之下,所導致大眾對媒體可信度以及尊崇度的大幅下降。現今媒體由於受到市場(收視率)的鉗制,無法隨心所欲的去報導真正媒體本身所應去實踐的準則,轉變成為要去看廣告主、私有大型企業、市場趨向等等的臉色;新聞變成了一種提供娛樂,只為了收視率著想的視聽傳播工具。

舉例來說,台灣的東森頻道的記者,在報導的時候常會用的一種手法,就是講到某種東西很好吃時,都會去親自咬該食品一口,之後記者再說:「吃了之後,又喝一口飲料。」這時又喝一口飲料;個人認為這根本不是因為要詳細的報導新聞,服務讀者,純粹是一種無聊的表演行為,另外還有記者在颱風天說水深及腰、或是被風吹倒等等造假的畫面,一在在的指出現今的媒體完全是為了收視率掛帥的私人企業。

在論文當中有提到,現今的媒體市場,已經變成是一種由私人企業、商業、市場、老闆所形成的再封建的公共領域,這個論點是指在市場機制發達的情形下,能夠在不知覺中控管、影響媒體的單位已經不在是政府或是社會大眾,而是政府所倚頼的公關公司、控制廣告的企業主等等在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也由於這些情況的發生,進而造成這篇論文所說的,社會大眾不相信媒體所報導的新聞,而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兩種理論比較篇:

 

此種情況下,開始了由基於傳統新聞理念而來的「調查新聞學」,與發跡於公民運動的「公共新聞學」兩種理論的辯論。

「調查新聞學」:調查新聞學的範圍包括了調查報導,而調查報導指的是記者因自己的動機而報導,這些題材有一定重要性,並關乎到一些想要隱藏秘密的個人與組織。而「調查報導」包含三個基本要素;一、是調查報導必然是由新聞工作者來進行,包括報紙、電視、雜誌、收音機、電子報等媒體工作的記者,以及許多並未受僱於媒體,卻常在媒體發表文章的自由撰稿人。二、是記者所選擇報導的題材必然關乎社會公義,因而能引起讀者與觀眾同樣的感受。三、這類事務通常會為一些特定的個人與組織所隱藏,不想曝露於公眾。

在調查報導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新聞史上的水門案。調查報導雖然可以揭發出既得利益者的缺失,讓人民可以唾棄這些為非作歹的人,使社會大眾知道真相。但同時也有許多缺點,像是過於相信這些人一定有犯錯、過於調查某件案例而忽略其他對大眾也有影響力的新聞事件,或是到最後因為客觀的要求而變成被政府的公關所牽著鼻子走等等。

「公共新聞學」:在自由主義的新聞理念中,大眾被描述為一盤散沙,強調的是媒體專業與告知。而在20世紀後期開始,在民主與平等的精神下,大眾逐漸抬頭。公共新聞學認為媒體中大眾地位的低落與民主生態不符,所以現在要尋求改變,就必須將重心轉移到大眾身上。

在公共新聞學的觀點中,大眾被認為應該有機會參與到新聞室的作業過程中,包括新聞的定義、意見反映等,特別是在政治新聞上,記者不應只是在乎競選謀略,反而應真正去關心政見與人民的聲音。相較於已有百年發展史的調查新聞學,公共新聞學還在嬰兒時期,很多人還是不太清楚公共新聞學的面貌,所謂的公共新聞學的概念就是新聞一定要為大眾生活提供希望,要為大眾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而這個概念要做到就無論如何是要把大眾放在第一位。

公共新聞學最主要就是要求記者要去深入大眾,邀請各種專家、社區中的人們、一起參與新聞的製作,從底層開始了解起到底大眾需要的是什麼,進而去報導之。在這個過程當中,記者並沒有多大的作用,可以算是一個協調者的角色。

公共新聞學的缺點則可說它是一種是無聊的、抄來的、非常懶惰的新聞學,實際上來說公共新聞學是要報紙去形成讀者的焦點團體,然後從中找出點子並予以報導,學者認為這種新聞學講得好聽是「懶」,講得難聽就是「公關」。除此之外,當記者在聽過他們的討論後,最後所決定要報導的題材也還是記者自己本身所取捨的,一個記者仍然可以因他的喜好去決定刪改的部位。另外,所尋找的大眾是否真的能夠代表真正的大眾,這些點都是很去解釋的地方。

 

 

 

結論篇:

 

令人非常意外的是,這一篇論述頗長的論文它的結論十分的短,只有短短的講一下這兩種理論其實可以融合在一起合作:「大眾的參與可以補足記者人數不足的危機,而記者則可更加發展調查報導的專業性,讓重大新聞的查證工作發揮最大效果。」

其實兩者間並無絕對性的差異,不需要彼此互相排擠「把『中立性』與『參與性』結合起來,讓新聞事業既同時實踐看門狗的專業角色,也提供公民參與新聞議題的可能。這種任務或許可以由報紙的分版中達成,即報紙可以嘗試在不同版面,進行不同的新聞使命。記者既要發掘事實,尋找真相,並傳達給閱聽眾知道;同時記者也是社區的眼睛與耳朵,是大眾了解民意的鑰匙。」若是兩種理論能夠共同合作,長遠發展下來,將來或許可以使媒體找回閱聽眾,並在未來科技多變的市場中長久生存下來。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