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公共新聞學的案例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8 years, 3 months ago

公共新聞學的成因

在一九八O年代,由於讀者對於媒體的不信任感日漸增加,而使得媒體的發行量以及閱讀率越來越低。且在所有的媒體當中,衝擊最大的就是傳統報業。這項危機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報紙發行量、閱讀率降低。另一個是媒體與新聞工作者的信任感和公信力大幅下降。在這種危機之下,新聞工作者為了挽回讀者的信任以及提升媒體素質,於是在一九九三年間,出現了「公共新聞」。

公共新聞學產生的導火線是一九八八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在那次的選舉當中,媒體和候選人之間相互利用。媒體不停的報導候選人的支持率高低,而候選人也砸下大筆金錢作文宣廣告,或利用公關公司形象包裝。而在這種的作用之下,使得當次的的投票率低落。因而促使媒體必須進行改革,以挽回讀者的信心以及媒體的素質。

 

公共新聞學的實踐

案例一:可倫巴稽核報

最先進行公共新聞實踐的媒體是美國喬治亞州的可倫巴稽核報當時的主編賈克、綏芙特,可倫巴是美國東南的一個小城市,由於時代轉變,當地逐漸由工業結構轉向成為服務業導向。但是由於基礎建設不足、種族隔閡而使得當地的發展遇到障礙。而地方領袖卻無法合作解決問題。

一九八七年,綏芙特決定針對都市的發展難題,做一系列的深度相關報導。他們利用各種方式像是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來了解市民對於可倫巴的感覺以及未來的期待,同時也訪問了當地的專家和地方政治人物。而一系列的報導於隔年春天報導出來,一共分為八個部份,名為「可倫巴:跨越2000」,內容指出了一些都市問題,例如交通瓶頸、工資偏低、夜生活貧乏、教育不良等。

而報導雖然深入、精采,但是當地的民眾卻沒有什麼反應,即使報紙一再鼓吹民眾用行動來爭取,依然得不到回應。於是該報就舉辦了一個市民論壇,討論市政前途,結果反應不錯。而綏芙特也組織了一個叫做團結跨越2000的組織,目的在推動當地的公共事務,並且分了許多的專題小組,負責籌畫各類的公共議題討論。

稽核報的最大改變,在於它改變了它的定位,不再是過去站在社區之外,找出政治的弊病,而是走入社區之中,找出市民的真正需求,並起引發大家的注意和討論,並且幫助市民解決問題。因而獲得讀者的認同,以及達到身為公眾媒體的作用。

 

案例二:維契塔鷹報

美國堪薩斯州的維契塔鷹報主編戴維斯、麥瑞特,是帶動公共新聞學的靈魂人物,一九八八年,總統大選期間,他就在報上發表言論批評這種變質的選舉,候選人和媒體不停的炒作新聞,製造負面文宣、重視民調起落,使得選舉活動完全變質。因此他認為必須改變這種情況,既然候選人不可能為了理念而改變競選方式,只能從新聞媒體本身做起。他提議媒體應該多報導政見,要候選人針對議題辯論等等。

他在兩年後把宣言化成行動,為了改變選舉新聞,並促進選民的投票意願,他站在選民的角度規劃了州長選舉的新聞報導。他的出發點很簡單,如果媒體報導民眾所關心的議題,那麼便可以提高投票意願,增加了選民的政治參與感。此他規劃了一個專案「你的一票不白投」不但獲得大型報業支持,並且和電視媒體合作。他們就對州長選舉做了民調,找出選民最關心的議題,並且規劃這些議題直到投票當天。要求候選人必須對於這些議題做出回應,要是不回應則在版面上留白,要是含糊其詞,也會據實報導。

由於報導內容大獲好評,應報於一九九二年提出更大規模的「人民計畫」,對堪薩斯州的居民做深度訪談,而內容有教育、社會、犯罪等等所常見的議題,之後進行兩個月的深度報導,每一期除了刊登之外,還增加了讀者回函,並且經過挑選之後刊登於報紙上。並且提供相關志工或是單位的聯絡方式,鼓勵讀者參與公共事務活動。而這項活動也引起當地媒體的注目,紛紛跟進報導該報的議題。為了激發民眾意願,他們還報導了成功的案例供參考,還有各項活動的照片、討論實況、參與者名單等。

一九九四年後,鷹報更嘗試拓展公共新聞學的精神,從選舉層面拓展到社區日常活動方面以及各類社區議題。也導進了社區民意地圖觀念,突破傳統新聞來源的限制,發覺社區基層的聲音。

 

案例三:夏洛特觀察報

夏洛特觀察報汲取鷹報的經驗,提出了「公民議程」的計畫,此計劃有四個特點,一、同樣以民調界定主要選舉議題。二、讓讀者參與編採過程、並鼓勵投票。三、顯著並深入報導選民設定的議題。四、施壓政治人物要求回應。

首先他們先利用民調找出民眾所關心的議題,並且找出一批人作為之後報導諮詢的對象。為了鼓勵選民投票,他們也在報導之中詳細的提供了選舉的注意事項,以及選民的登記程序。

在報導方面,觀察報根據公民議程,以每週為單位製作專題,並且在週日的時候刊登於頭版,而候選人以及選舉議題的相關報導則放置於第二版。而且每個專題是由主跑該線的記者來執筆,而非由政治記者主筆,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由民眾的角度來報導,而不是純粹政治新聞的角度。為了強調議題,他們把傳統的政治新聞放置於較後面的版面,而以公共議題為主的選舉新聞。

採訪團隊會要求候選人對於民眾想知道的議題提出自己的立場和看法,而且用圖表的方式顯示,將候選人的意見整理過後,詳列出來讓民眾知道,要是不願意表態的候選人意見則予留白。而在記者會上,記者的提問方式也有所改變,盡量根據選民想知道的議題作發問。

一九九四年,觀察報為了將公共新聞的面向由原本的政治面向改變到社區面向,他們調查了犯罪最嚴重的社區居民,了解他們對於改善治安的看法。在之後舉辦座談會,讓社區居民互相討論,並且將討論過程整理之後,刊登於報紙上。而這項計畫也持續一年多,地方反應熱烈,必且有許多企業、和居民投入。

 

案例四:維吉尼亞領航報

和別的報紙不同,領航報著重的是根本的編採組織以及人員訓練。該報原本編採人員是劃分成五個單位,每個單位在細分路線,各由一為記者主跑。經過改變之後,他們以新聞性質做為分類,改變過去行政區域的方式,也就是將過去五個地區主跑同一路線的記者集合起來跑同一個專題,再加上一位主編形成工作團隊,負責全區的相關議題新聞。

不只是重組,該報還將編輯權下放,讓各團隊的成員有機會共同編定計畫,每個記者都可以參與決策,主編只是督導與協助。這種規劃的目的是要記者能夠增加創意、提昇團隊合作和責任感,以利改善報紙品質。並且每個團隊都要有使命聲明,作為團隊的原則。

而在一九九六年的選舉,領航報刊登了參議員的求職信,內文刊登參議員的工作項目和所負的責任,在到投票日之前,每週一單元的報導專題,依照主要的選舉議題製作專題報導,內容有議題概述、政見比較、選民提問和候選人回應。這些議題與選民的提問,是該報半年前就開始做的民調,了解選民的問題和想討論的議題。

領航報的變革在於以「求職模型」取代「賽馬模型」,改變媒體對於選舉新聞的定位角度,而帶來的新的觀點。

 

案例五:新聞暨太陽告示報

賓漢頓原本是工業城市,城內有IBM和國防工業的企業、以及洛克西德馬丁公司駐紮,提供了工作機會和經濟安全感,但是隨著冷戰結束,國防工業受到打擊,喪失了一萬六千個工作機會,城市經濟衰退。

一九九六年,告示報召集當地新聞機構,與市民一起合作,他們取名作「面對未來」計畫。他們提出了幾個目標,一、提供資訊及傾聽。二、及各種選項及準備付諸行動。三、創造解決方案及賦予市民行動力。四、創造行動。五、設法執行及確認責任歸屬。他們認為市民會決定每一個步驟的方向,而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大框架式的規劃。

他們首先報導了一系列賓漢頓的歷史,告訴當地居民,賓漢頓曾經是個很好的地方,只要肯付出,是能夠恢復過去的面貌。接著他們報導了未受經濟影響的社區,看他們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可以提供其他的社區學習。且提供意見調查表,徵求可以回復經濟的方案,而報社也將這些意見和報導刊登在一起給居民做參考。

根據意見調查,「面對未來」計畫的成員規劃了十個行動小組,職訓、創投、交通、觀光、強化政府及減稅、降低能源價格、美化社區及士氣、鼓勵青少年社區參與、銀髮族需求、上班族家庭需求等。

到了四月,電視台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計畫,實況轉播了市民大會,當時有三百個人參加,居民不停的為改善社區表達意見。告示報總主筆戴維斯說「這是計畫做的最好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可以鼓勵少數族群挺身而出。

到了九月,每一個專案小組都提出了幾十則的的建議,而告示報則以十天的時間刊登出來每個小組的建議,而電視台也在晚間新聞時段播出這些建議的特別報導。而在十月份,所有小組集合把全部的建議綜合而成一份完整的報告。而這份報告長達五百頁,共有一百多個構想和建議。

而在計畫完成之後,專案小組並不是就此消失,他們利用和商會結合的方式,將小組設立在商會,或是商會吸收他們的建議,使之成為可行的計畫。或是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專門的組織,例如觀光發展小組,繼續為社區服務。

 

公共新聞學結論

公共新聞學的出現,是在回應美國媒體環境的不景氣,以及對新聞工作者角色的憂慮和不滿。為了解決這個兩面的危機,公共新聞認為媒體應該從旁介入,重建公民政治和媒體連結。而這項運動的核心概念是主張新聞媒體應該負起促進公民審議的功能。也就是針對公民所關注的議題,透過公開、理性的溝通和辯論的方式,尋找共同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審議的概念同時包括了社群認同,一群人必須了解到彼此面臨共同的問題,分享彼此交織的處境,並且接受一套同樣的權利義務規範,才能參與審議。而公共新聞學有幾個概念,一、將人民視為公民,也就是公共事務的參與者,而不是受害者會是單純的觀眾。二、協助政治社群採取行動,而不只是了解本身的問題。三、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而非使其惡化。四、協助公共生活健全,增加大眾的關切。

公共新聞學起先是為了選舉新聞的改革,而在其運作之下,讓民眾看到了選舉報導的另一種可能。再者,公共新聞學強調社區經營,媒體報導不能脫離民眾的日常生活事物,讓過去焦點集中於政治新聞的媒體有了改變,開始報導社區所關注的議題。

某些公共新聞的案例,也涉及了編採組織的改變,傳統的分線制度,限制了對議題關照的角度,也壓抑了新聞工作者的創意和成就感。編採組織的民主化和議題導向的分工,將有助於報導的深度和創意。

 

 

心得感想

許久以前,文人辦報的時代,報老闆辦報不以營利為目的,目的只在於宣揚自己的意志,像是梁啟超辦的時務報。但是到了現在,每家報社都說自己是正派辦報,立場中立客觀,但是大家都知道並不是他們所說的那麼一回事。

報社為了生存,為了增加廣告收入,屈服於廣告主的壓力之下,做起事情來礙手礙腳,無法有效的宣傳自己的理念。即使是市場導向的蘋果日報,為了生存,報導內容過於腥羶色,是否能夠算是適合大眾的公眾媒體有待商榷。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時代環境之下,要能夠辦一家傑出的報紙,所要承擔的風險和辦報的要求,實在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

而媒體的作用在於提供民眾有用的資訊,再者揭發社會不良的情況,最後則是促進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運作。但是現在的環境之下,有多少的報社能夠不受到外力的影響而報導,有多少報社是為了民眾而辦,又有多少是為了報老闆自己的權力和利益而產生。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產生了公共新聞學,算是對於現況的一種反彈。為了改善現在的環境和報導方式,也為了提高報紙的素質,新聞工作者的尊嚴而生。台灣的公共新聞學仍然處在摸索的階段,雖然沒有完全符合公共新聞學要件的報導,但是有許多報導已經符合公共新聞學的精神。像是聯合報的「南洋新婦」、「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時報的「體檢公共建設」。都是台灣屬於自己的公共新聞學,雖然結構不如國外嚴謹,也有一些的缺憾,但是整體的架構上,是符合共共新聞學的精神。

在現在這種的報業環境之下,台灣報業能夠有這幾篇傑出的專題,會讓人忍不住覺得台灣的媒體依然有人在為了品質而奮鬥,而不是一昧的沉淪,只是這些報導畢竟是環境中的少部份,台灣媒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