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調查新聞學與公共新聞學》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PBworks 18 years, 4 months ago

〈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話與交融

 

大綱:

這兩個新聞學都是解決目前新聞困境的主要思考方向。現今的新聞困境,因為媒體被公關以及市場牽著鼻子走,淪為市場導向、行銷、以獲取利益為指標,也因為和政治的掛勾,政商關係密切,不得不被牽著鼻子走。而以往要求的「中立、客觀、事實呈現」也會造成媒體原原本本的播出政治家所刻意控制的面向,這樣的結果,使得現今大眾普遍不信任媒體,覺得新聞不值得一看。

 

「調查新聞學」:

認為記者應該扮演超然的、客觀的、中立的、不帶情感的報導者,記者應該要報導事實,並且對於民主、學者專家提出的意見,記者客觀理性的反映出來讓大眾了解,基本上,調查新聞學派認為,一般社會大眾不具有統治的權利,但是交給精英學者,可以為大眾做出正確的決定,而記者可以監督這些人,報導被隱藏起來的弊端,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水門案」。

但是調查新聞學的缺點,從「水門案」以來,造成了媒體紛紛效法,為了扒糞而扒糞,記者也幻想當起英雄,捕風捉影,尋找第二個「尼克森」,或者專供專欄報導、揭露八卦,製造銷售量,目標轉變成為了營利。這樣下去的結果,造成民眾看了報導後對政府失去信心,對政治新聞厭煩,認為媒體和政府一樣不值得信任。而政府方面,為了避免媒體的糾纏,在公關上面發展,控制媒體報導的內容,或者尋求律師,對媒體提出告訴。

而為了客觀中立被公關影響的媒體,則是照著「表面上的事實」去報導,沒有達到監督的功效。另外,由於崇尚「揭發弊端」迎合讀者市場,記者真正可以著手調查的時間很少、每天追著大量的垃圾新聞,忽視了「調查新聞」的真意。而且也很可能成為政治家的共謀者。

 

「公共新聞學」;

依照公共領域的觀念而來,在十八世紀,公共領域是民意對抗政府強權的重要方式。眾人集結起來,提出意見,透過辯論等方式說服他人,經妥協之後,「民主」的方式共同形成民意。公共新聞學認為媒體這個「公共領域」已經失去了大眾的基礎民意,淪為政治、商業展現權力、展現權威的領域,所以公共新聞學,提倡以民意為依歸,讓新聞媒體變成一個大眾為導向的「公共領域」。並且透過靠近人民,遠離政客,記者才能聽到真正的聲音,確立大眾能夠參與民主、參與政治的決策。

另外,公共新聞學不同於調查新聞學要求記者屏除「個人情感」,公共新聞學要求的是記者的涉入,「客觀的事實」不代表記者只是單純的正反陳述,保持中立,而是在涉入新聞的過程中,去分析,去找到對事實更有力的證據,驗證事實之後,提供透明化的證據,讓事實更有力,自然就是更具備客觀性,而不是只是一味的要求記者在形式上的中立客觀。而公共新聞學的做法,讓民眾參與議題,和記者共同討論,發表意見,然後向中央提出疑問,要求政府解釋。從大眾的角度切入,將新聞的重心由記者轉到大眾身上。這時候記者與大眾站在一起,不再是以前站在中間的中立者,而是與民眾共同發聲的人。

但是公共新聞學會被質疑的,則是這些民眾到底是憑什麼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或是記者們看似失去了大多自由報導的權力,但是決定怎樣的議題還是操作在記者的手中,或者這些民眾只是特定的一群人,而民意便被操縱在這少數一群人的手上。(我想到的是收視率調查,也是針對某一群人看的電視,做出統計,但是願意被隨時監看調查正在收看什麼節目的人,通常都是社會的較低階層,這時候,收視率就掌握在這些人的手裡,無法做到客觀 或者是像現在很多記者都會上台大的PTT,但是PTT裡面的是少數年齡層、少數學校學生的意見,並且在這個族群裡面的個體大多會受到他人的影響,被同化,但是無法代表全部人的意見,經由媒體報導之後,很容易誤導社會大眾:原來大學生的想法就是這樣啊!或者:原來現在大學生都在做這種事情等等之類。)

所以要改革媒體現今的處境,我們必須重拾「調查新聞學」取其不畏辛苦、不厭其煩的精神,對於統治者提出疑問,審視他們的政見,揭發說謊的人,也要取「公共新聞學」的新的理念,集合民眾的力量,這樣記者做出來的新聞將會更透徹,也更貼近民情,讓大眾的心聲得以被聽見。

而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網路資訊流通便利,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這樣一來,記者更是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出大眾的民意,做只有記者能夠接觸的深入調查,查出大眾想要知道的事實,這兩項新聞學如何取其要領,或許是記者找回聽眾的重要道路。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